当你在矫情阶层固化
***本文首发于UC大鱼号***
童大焕—2017年4月26日
这两天,朋友圈差点被一篇《我是范雨素》刷屏。作者用哀而不伤的笔调,写着自己的个人命运,写着命运转折中的当下中国城乡史。她用近乎白描的写法,仿佛持一把凌厉的庖丁解牛刀,唏里哗啦,干净利落,解剖着鲜血淋漓的人生场景,割出了一道中国向城市化剧烈转型的血色黄昏。一篇文章,洞穿城乡。
这是一个现象级的时代事件和人物,不关乎文学,而关乎命运,关乎心态,关乎一个时代的长期痛点。范雨素是湖北人,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,44岁,初中毕业,在北京做育儿嫂。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,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,20岁来到了北京。打工之余,用文字寄托自己的灵魂。
她的一家就是悲剧。五个兄弟姐妹,仿佛是上帝的偏爱,就她一个还算顺溜妥贴:虽然也命运多灾多难,至少身体健康,头脑清醒。大哥高考不顺,整天做文学梦和民科飞机梦,不修边幅,张口之乎者也,最后还是归为农民,通过擅长做媒人的母亲三寸不烂之舌才说上媳妇。二哥大专毕业,官运亨通,却在40岁那年迷上赌博,输了借高利贷,四处躲债,官职丢了,友朋四散。大姐生下来五个月,发高烧,得了脑膜炎,舅舅抱着跑到40里外的医院,救活了但智障了,20岁去世。小姐姐得了小儿麻痹症,一直治到12岁,腿开了刀,才慢慢好转。
逼仄生存空间下的人们是薄情寡义的。当城市小资们在赞美田园牧歌的时候,范雨素用平静的笔调书写乡村的冷酷无情。她自己是一棵野蛮生长的顽强野草,六七岁时学会了自己看小说,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《西游记》,没有人发现,自己为自己自豪。12岁不辞而别,逃票去了海南岛。很快过腻了躺在树下吃木瓜、喝椰汁、在垃圾桶里找吃的那种生活,回到家乡却只有母亲还包容她,父亲和大哥哥对她恨之入骨,说她丢了他们的人。年长的族兄找到母亲,说她丢了整个范家的脸面,要母亲把她打一顿再赶出去。做了40年妇女主任的顽强母亲,让大专毕业的小哥哥给她安排了代课老师的工作。
到北京后婚姻失败,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襄阳,母亲没有异样,只是沉着地说,不怕。但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,让她赶紧走,别给他添麻烦了。
大哥在家一人独占了兄弟姐妹5人的“地盘”,最终还是养不好家人,被迫出去打工。乃至于家中征地要维权的时候,只能80多岁的老母亲出面。征地一亩地只给两万二千块,不公平。维权队伍里,队长六十岁,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,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打断了四根肋骨。
大女儿因为要照看妹妹,也因为就地上学难,只能自己看书,和她一样野草般成长,在14岁那年,从做苦工开始,边受苦,边学会了多项手艺。今年20岁,已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。相比较,同龄的两个一起长大都没有上学的朋友,因为没有亲人关照他们的学习成长,“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,流水线上的兵马俑,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。”
范雨素的文字打动那么多人的心,不是因为文笔有多好,而是因为她用真实的笔调,平视的视角,写出了几代人“故乡回不去,城里进不来但不得不进”的现实。这种现实尽管很多人知道,很多人写过,但从没有像她这样平视,这样真实可触,这样冷暖自知。
一夜成名后,范雨素并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,她认为自传刷屏是偶遇的沙尘暴,文学对她就是心灵的港湾。
在我看来,文学还是她关怀社会的一种方式。她文章里写到,在农民进城打工之前,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世界第一,打工之后,农村女人不自杀了,改为逃跑。
她思考教育问题:“教育有四种,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、自我教育,实际上我认为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。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挺差劲的。”
她不觉得阶层固化:“我不觉得阶层怎么固化,大家都是焦虑的。一场大病,一场金融风暴,大家可能都会一贫如洗,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财务。所谓中产看不起农民,我觉得他在自己哄自己。我觉得大家的财富之间并没有多大区别。”
她的这些视角,比无数居高临下的观察更接地气,更接近中国的真实。我的一个老乡在转发《我是范雨素》时这样评论:“比文笔更重要的是心态,比心态更重要的是价值观。人人平等的价值观,不仅仅是争权夺利,而是时时刻刻拿自己当人看,也拿他人的生命当人看。”(糊涂居士小赖)
她对社会有极清醒的认知和关怀,以直报怨,以关怀报歧视。这种高贵的素养,可能一部分来自母亲,一部分来自自身一路上被歧视经历的锥心之痛。她想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:“我在北京的街头,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;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。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,回报母亲的爱。我的大女儿告诉我,她上班的文化公司,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。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,每天下班后,她双手捧着饮料,送给公司门口、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。”
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:“饥饿并不单指食物,而是指爱的渴求;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,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;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栖身之所,而是指受到排斥摈弃。”当掌握主流话语权的人们在感叹城市房价贵、在矫情“阶层固化”的时候,无数的范雨素们,当下中国最沉默也是最大多数的人群,正在城乡之间的左冲右突中,极力寻找自己的安全和尊严。房子?对他们来说还太奢侈;阶层固化?离他们还太遥远!
在从物质到亲情和爱都一无所有的赤贫,到满足基本安全和尊严,免于匮乏、免于恐惧、免于歧视的道路上,无数的中国人,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。上升的通道,唯有自由流动自由迁徙的道路和人们心中的平等之心胸可以开辟。仅仅在这方面,中国就还有巨大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可以提升。有一点可以肯定:乡村在这方面,只有绝望;城市再冷漠,也比故乡温暖,比乡村有着更广阔的想像空间。
我的头脑里,一遍遍放映着范雨素笔下描写的那些场景。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研究城市化这一当代中国最大、最剧烈社会历史变迁的人,我竟然感到有些恍惚:
从2001年我受到中国妇女报邀请,从福建专程赴京参加打工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研讨会,到如今,一个恍惚,就已经16年过去。到现在,她们的地位和处境提升了多少?当时的北京东三环,SOHO现代城还在一片荒凉中热火朝天地施工。现在那一带,已经是城市最繁华地带之一,而打工的兄弟姐妹们,人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,处境却仍是其父兄当年的处境。
从1997年我在南方周末呼吁保证流动儿童就地上学权利开始,到今天,一个恍惚,时光已去20年,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人数都更多了,6800万留守儿童和3200万流动儿童,总数已经以亿计。而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,恰恰是因为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。“就地上学”的途径,在大城市,2013年以来更是每况愈下!
这么多年来,我们的主流舆论,被小众的高房价、“阶层固化”这些问题所垄断,更为大众的底层权利和底层上升,更为普世的人格和尊严平等等人格修养和时代素质等问题,虽不乏有人关注,却总体被遮蔽。小众问题成为大众话题,大众问题成为小众话题,我们的媒体,我们的大量学者和文艺家们,对不起这个剧烈蜕变的时代。
犹记得我在2013年成立重邮移通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的时候,曾试图邀请过作家加盟,并且表达了一个小小的期待与期许:建立全新的以人口迁徙为基本指针的城市化观察和评价体系,建立一种直接面向未来的前瞻性、前沿性研究范式。要做面向未来的学问,前瞻性是我们的生命线。老老实实,用脚,用心,用脑去做学问,不允许为了追求好看或惊耸编造故事、制造诸如“蚁族”一类概念。也许(当然还只是也许)若干年后,我们中的一些人能够写出划时代的作品,就像当年赛珍珠的《大地》三部曲一样,去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。
今天和今后,在中国这片城市化运动下剧烈蜕变的土地上,会有人创作出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吗?

私人订制——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捷径
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投资房产,越投越困惑,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赚的,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亏的。因为,没有理论的指导,就像在没有星光和火把的荒野上走夜路。
我想,私人订制应该有言在先:如果我划了个12~30平方公里(半径约2到3公里)范围,您却又回到自己原有路径,眼花缭乱满城看,建议您就别来了!彼此耽误,焦心。订制的根本目的有两个:一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,精准地确定对其最有价值区域,二是尽可能在第一条基础上把资产做大。做到稳准狠地下手,就可以最大幅度地赚取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。一旦回到满城看,订制意义就大打折扣,往往只能确保区域安全而不断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(涨价)。
http://tdh318.blog.sohu.com.678scp.com/323638596.html
房屋置换,差区域换好区域,差地段换好地段,小资产换大资产,旧换新,任何时候都是对的,甚至是必须的,非换不可的。因为在超级大城市化背景下,房屋的相对价值落差会越来越大。世界越来越陡峭。市场相对平稳时换,更容易把握时机。衔接好买进卖出的节奏就行。
时间就是金钱,楼市投资就是和时间空间赛跑
只有跟得上城市化方向的房地产资产
才是保值增值、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工具
私人订制模式。在深刻理解中国城市化规律和中国经济逻辑基础上,提供一对一的量身订制服务,根据服务对象制定出最适合当事人的房地产投资理财方案,做到“三化”:资产最大化,风险最小化(升值中长期最大化),投资轻松化(不影响生活品质)。需要服务对象提供完整的资产和收入(每套房各自的现有市场价格、市场租金——不管出租与否、贷款额度和月供等。2017年3月17日起必须注明每套房变现的难易程度,每套房子在谁名下,家庭成员的购房资格,各自有无按揭贷款记录等)、现金收入结余、年龄、家庭负担(如赡养父母)、所在城市等信息,以及自己原计划的详细投资理财方案(便于针对性地修正原计划,克服其中不那么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投资陷阱)。
私人订制收费2017年1月1日始2.6万元起。按我设计的可实现的投资总额1%~2%收费【够得上我和上海风格纯粹“巅峰财富”计划里价值洼地产品的,收费由下往上递增】。其中会有适当优惠。
很多人不了解私人订制,说,我有多少钱,你帮我规划规划,看看哪里的房子值得买,涨得快。不是这样的。私人订制是千人千面,所有的资产、现金月结余都要被重新审视,包括土地,农房,宅基地。
或问:1%~2%收费贵吗?答曰:有些人宁肯输掉100%也舍不得1%,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专业服务的价值。中介2.7%我们1%,我们提供的是性命攸关的宏观战略咨询。哪个附加值高?
很多人一直舍不得那微不足道的2%,却无视好房子房价一天一个价、业主随便一涨就是几千元一平米的事实;也看不到好房子平均每年上涨远超M2(13%以上)的事实。买房就是和时间空间赛跑。
私人订制四不做:不愿离开家乡置业、或不在一线或強二线城市工作又不愿意在非工作地置业的,不做;讨价还价的,不做;订制前疑问太多的,不做;问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收益的(不论是说比率,还是说绝对值),不做。
对于订制的正确方法:你要用90%的时间和精力,去挑选一个正确的人。挑选对了以后,就自己做决定。要果断。绝对不要再问周边的人。如果再问周边的人,90%可能性会把你往回拉,拉回你们原有的轨道上去。问和自己一样甚至不如自己的人,还不如不问,他们能给你的,都是错误的信息和判断。
订制是在城市化理论的基础上做战略决策,不同的人会匹配不同的小范围区域,这些区域一旦选择,就不要轻易擅自扩大,目的是为了稳、准、狠地以最快的速度把握时机,最大限度节省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。如果不断扩大范围,既是对双方的煎熬也是在不断地丧失机会。
好比一个医生,给你开了药方了,你却拿出世界上所有的药,一个个指,这个行不行那个行不行。那么,医生的作用也将不复存在。
量身订制,是帮助人们遵循政策无法改变的长期规律,去够最匹配的最佳资产,其它的,属于我不可控的调控政策、M2等等变量。本着对人对己负责的态度和精神,请至少看完我2010年以来一半以上关于城市化和房地产的文章,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信心,再来找我。